|
給孩子立規矩失敗無數次?那是你不懂這5條黃金法則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,放任孩子的“天性”。 經常有父母在后臺留言,大吐苦水:“跟孩子定規矩的時候,說得好好的,結果到最后,發現規矩根本立不起來!北热绾秃⒆诱f好一個月只買3次玩具,但是孩子每次看到喜歡的玩具就耍賴,央求著“再買一個”。父母不同意,孩子就躺在地上撒潑,最后只能給他買一個,平息這場鬧劇。規矩到最后變成了擺設。其實,規矩能不能立起來,全看父母的教育方式。如果父母能懂得這5條心理學法則,立規矩的時候,就不會“軟弱無力”了。 潘多拉效應:單純的禁止,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學上有一個詞,叫“潘多拉效應”。意思就是,很多時候越是禁止別人做一件事情,越能引起別人的好奇心。就像孩子小的時候,總想用東西戳一戳插座上黑色的孔。父母急急忙忙跑去阻止,但孩子還是經常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,想方設法拿東西往里面塞。這就是因為,父母對一件事物不說明原因,只是簡單禁止,只會使這件事物擁有特殊吸引力,讓孩子不由自主地將更多的注意轉移到這件事上。 前幾天在外面吃飯時,我遇到一件事。隔壁桌有兩個孩子,本來乖乖坐在座位上。后來,覺得無聊的哥哥就拿著叉子,一會兒敲敲桌子,一會兒敲敲杯子,一會兒敲敲面前的碗和碟子,開心得就像發現了新大陸。弟弟很快也加入其中?粗鴦e人投來責備的眼神,爸爸就攔了一下,責罵了一句:“不可以敲碗筷!”孩子安靜了一會兒,又開始試探性地小力輕敲,然后越玩越興奮。剛從洗手間回來的媽媽見狀,立刻把兩個孩子手上的叉子搶了過來,認真地問他們:“為什么要用餐具敲桌子?”哥哥猶豫了一會兒,告訴媽媽,他只是想知道用鋼叉敲其他東西會是什么聲音。而弟弟則是看哥哥玩得很開心,所以才跟風一起玩。聽完兩個孩子的理由,媽媽看著兩個孩子,說:“餐具就是用來吃飯的,不是樂器,也不是玩具。你們弄出來的聲音,吵到了別人,這是不對的。以后不管在家,還是在外面,都不應該這樣做,知道嗎?”兩個孩子點點頭,乖乖認錯,保證下次不會再犯了。其實,很多時候,孩子的一些錯誤的行為,都是因為好奇。 心理學大量的研究表明:探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,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,是人在長期生物進化中形成起來的具有生物意義的穩定需要。有些事,父母越是不讓做,孩子越是忍不住想去做。所以,立規矩的時候,要明確告訴孩子理由,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對錯,幫助孩子理解規則。 一 登樓梯效應:路要一步步走,規矩要一點點立。有位老師,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,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:第一次作文,只要學生把字寫在方格里,書寫較認真的,就可得90分以上;第二次作文,只要不一逗(號)到底、一段到底,就可得90分以上;第三次作文,只要無錯別字,就可得90分以上……慢慢地,學生的作文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。這種現象,猶如登樓梯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,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。 這也是心理學上一個有意思的法則,叫“登樓梯效應”。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,“登樓梯效應”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。網上有一位媽媽,家有5歲的男孩。孩子總愛把玩具亂放,客廳、陽臺、房間、廚房、浴室都放有他的玩具。每次她讓兒子把玩具收拾好,兒子一概當成耳邊風。打過,罵過,最后她只能獨自收拾。后來,她不要求兒子收拾全部玩具,只說:“你只需要收拾放在廚房的玩具,其他的媽媽來收拾!币驗閺N房兒子很少去玩,玩具也比較少,所以兒子開開心心去收拾了。收拾完了,還特別得意地等待媽媽表揚。后來,媽媽給孩子增加了一點范圍,說:“現在你負責廚房和客廳的吧,剩下的媽媽收拾!眱鹤記]拒絕,每天晚上臨睡前都會自己收拾好客廳和廚房的玩具。漸漸地,孩子甚至不用媽媽提醒,就自己主動去做。后來,媽媽提醒他,如果每次玩完玩具后,都把玩具放回原位,晚上就不用收拾了。自那以后,孩子就沒把玩具亂扔了。俗話說:一口吃不成胖子。父母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,孩子也不可能一次就做到最好。所以,給孩子制定的行為規范和目標,應該由小到大、由易到難。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做到最好,而是一步一步引導他做得更好。 二 破窗效應:一次小錯放任不管,未來只會變本加厲在一個家長溝通群里,有位媽媽跟大家抱怨。她家兒子剛上三年級,非常喜歡看動畫片,一旦開始看,能夠一整天都盯著電視?紤]到孩子的視力問題和作業問題,所以她給孩子定了一條規定: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,而且要在作業完成以后才能看。堅持了一星期以后,兒子找和媽媽商量:“我今天能不能先看動畫片,看完以后再寫作業,今天作業不多!碑敃r媽媽覺得,破例一次也不是什么大問題,反正作業還是要寫的,于是同意了孩子的請求。沒想到這一次破例以后,孩子就隔三岔五提出先看動畫片再寫作業。從只看一集,到兩集、三集……不知不覺中,當初制定的規則,統統都被打破。其實,這就是因為陷入了“破窗效應”的怪圈: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,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,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。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,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,就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。 三 手表定律:給孩子立規矩,父母要統一戰線綜藝節目《育兒大師》里,有一位爸爸在給女兒輔導作業的時候,給女兒拿了一個雪糕,讓女兒邊學習邊享受甜食。但是媽媽看到了,非常生氣,呵斥女兒。一旁的爸爸看到女兒不知所措的模樣,就解釋說只是想讓女兒放松一下。而且爸爸覺得,不就是吃個雪糕嘛,又不是經常吃,能有什么影響。媽媽還是拿走了女兒手里的雪糕,堅定地說:“現在是學習的時間,不許吃!比缓,媽媽轉身對爸爸發飆:“你最起碼等女兒學完了再給她吃。你怎么每次都要這樣,好習慣養成不容易,你每次都要來搗亂一下!”孩子夾在父母中間,不知道雪糕到底能不能吃,最后忍不住哭了出來。為什么孩子不知道怎么做,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不知道應該聽誰的。這就像是“手表定律”: 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,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。當他戴著兩塊手表,卻很難確定準確的時間,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。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,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調,孩子就不知道應該聽誰的,最后什么規矩也立不起來。只有當父母教育戰線一致時,規矩才能有效立起來。朋友跟我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。有一次,七歲的女兒看動畫片看得正開心,但是約定好看一個小時的時間已經到了。媽媽去關電視,女兒就開始耍賴,想再看10分鐘。媽媽不同意,女兒就去找爸爸?梢幌蚴桥畠号陌职,開口就說:“我聽你媽的,媽媽說什么就什么!迸畠簺]轍了,只能老老實實接受現實。所以,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,只需要一種聲音。這個聲音,負責給孩子指明方向,同時也劃出了孩子的底線,讓制定好的規矩,不再動搖。 四 熱爐效應:適當懲罰,是立規矩的必要輔助手段知乎上有個問題: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艷到你的教育方式?有網友分享了一個故事。高鐵上有一對母子,小男孩大概五六歲的年紀,坐在座位上總愛動來動去。還會故意踢前面乘客的靠背。媽媽警告他以后,小男孩也只是安靜了一會兒,就又開始動來動去,還跳下座位,在車廂里跑跑跳跳。乘客非常反感,媽媽也生氣了,直接把小男孩拉到車廂連接處的空地上,讓他罰站。小男孩伸手想要抱抱,媽媽直接后退一步,避開了小男孩的撒嬌。小男孩頓時扁著嘴,想哭出來。媽媽毫不心軟,嚴厲地問:“我警告過你兩次了,你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嗎?”看著媽媽嚴肅的模樣,小男孩有些害怕,更加想得到媽媽的抱抱。媽媽還是不為所動,勒令他在那里罰站10分鐘。那10分鐘里,媽媽就坐在不遠處一直看著,小男孩一直小聲哭著,看得旁人都心軟,紛紛勸媽媽算了。媽媽說:“小孩做錯事,不聽教,就應該接受懲罰。要讓他長長記性!睉土P結束后,媽媽帶著他給周圍乘客道了歉,才牽著兒子的手回到座位。 這之后,男孩坐在座位上安靜地吃起來,一路再也沒鬧。這個故事,讓我想起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一番話:“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,孩子必須管教、必須懲戒,必須讓他知道,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! 懲罰,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。 五 網上有一句話,說得特別有道理:“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,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,用錯誤的教育方向和方式,孩子會把你撞飛!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。孩子的規矩也不是一天立起來的。要知道,面對一個熊孩子,父母嘴皮子磨了一萬遍,情緒崩潰一千遍,才能教育出一個好習慣。當父母掌握了最適合孩子的方法,規矩才能立得省心有效。 |